WFU

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

生化湯有話要說


作者:陳攸旻




臨床上最常遇到詢問生化湯服法的兩個族群,分別是第三孕期的準媽媽,其次是行經期的女性。生化湯是僅次於四物湯,被認為在華人女性「經」「產」歷程中無可迴避的中藥處方。


然而近代民間對於生化湯的普遍觀念,著重在產後與經期的調理角色,甚至因為藥物垂手可得而視之為保健湯品,誤用與濫用導致失血、血崩等貽害。身處醫藥保健資訊發達流通的現代,女性應該對生化湯有正確的認知,任何入口的藥食,都要知其所以然,才是自保之道。


先講結論


生化湯是醫師處方用藥
生化湯是醫師處方用藥
生化湯是醫師處方用藥


顧名思義:化瘀血、生新血


娩出胎兒之後,子宮復舊(involution of uterus)需要6週左右的時間,產後第12週的變化最大,子宮底從肋緣降至臍下,陰道會排出惡露(lochia)。

惡露是一個統稱:來自子宮與胎盤剝離面的血管傷口收縮的血液、胎盤碎片、胎膜、蛻膜、子宮及子宮頸的分泌物。

在傳統醫學的語言認為這是「瘀」,一般而言身體能自行順利排出,6週後子宮內膜恢復到孕前的健康血循狀態。


生產方式、出血時間與給藥的目的


自然產藉由體內的催產素使子宮收縮而排出惡露,剖腹產則是在手術當下部分移除,因此前者惡露排出時間較長。

有時西醫也會給予產婦子宮收縮劑,協助惡露盡早排出;而在古時候沒有子宮收縮劑與剖腹產,遇到子宮復舊不全,惡露不盡,便投予生化湯。現今生化湯在產後的出場必要性,則要由中西醫師共同評估。

產褥期用藥,中西醫看待的身體觀相符:作用是化瘀,目的是生新,以生為體,以化為用,由此可知,子宮收縮劑與生化湯並非拿來補血滋養,這邊要鄭重釐清生化湯不能多服、久服的原因。


古人怎麼看待惡露未盡?


以腹痛、出血量與時間為主證,配合其他兼證。

子宮復舊不全,收縮不利,惡露排出不暢造成下腹疼痛、發燒,或是惡露淋漓不止,小腹絞痛、怕冷,抑或是單純的少腹疼痛……,這些產後異常的體癥,在辨證上病因不同,有寒熱、虛實,夾虛、夾瘀等證型,須由專業醫療人員綜合評估,尤其需要從分娩到發病這幾日的起居飲食等事件來追溯,以求對證治療。

因此產褥期切勿拘泥於坐月子不出門而延誤病情。


生與化的歷代論述舉隅


東漢《金匱要略.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:
「產後腹中疼痛,○○○○○○湯主之,并治腹中寒疝,虛勞不足。」
「產婦腹痛,法當以○○○○散,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。」
「產後七、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。」

隋朝《諸病源候論.婦人產後諸病候》:
「凡妊娠當風取涼,則胞絡有冷,至受於產時,其血下必少。或新產而取風涼,皆令風冷搏受於血…則有時血露淋瀝下不盡。」

明朝《景岳全書.婦人規》:
「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,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(宜行之散之)。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(不可妄用推逐等劑)。」
「既產之後,身痛腰痛,惡血不盡,阻滯其氣,故作痛也。蓋離經之血,必須下行不留,斯氣無阻滯,自不作痛,又能生長新血。若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,且多痛楚。」

清朝《傅青主女科.產後總論》:
「大抵新產後,先問惡露如何,塊痛未除,不可遽加參朮;腹中痛止,補中益氣無疑。」


應用與變制


生化湯處方的組成與劑量有數種版本,臨症又有各種加減變制,臨床仍最常使用在產後排惡露,使用時機在產後1-2週內,由醫師評估後,自然產可服5-7帖,剖腹產服用3-5帖。

產婦若在分娩後的3-7天內排出適量的紅惡露,筆者一般會建議觀察後續出血是否遞減為漿惡露、白惡露,而不需積極用藥介入。

若惡露排出不暢,需要開立生化湯時,也同時要參酌腹痛程度、產後是否虛脫、不正常發熱、貧血怕冷、便秘或腹瀉、哺乳問題等症狀來擬訂個別化的處方,必要時建議提早回婦產科診察。

此外亦聞女性在行經期或經期候自行服用生化湯,多因自覺經血中夾雜血塊排出不暢或是少腹疼痛,要特別提醒的是,月經夾雜血塊與痛經是症狀,未可以生化湯一概並治,症狀背後的病因,才能對證治療。


臨床經驗與禁忌


活血化瘀的藥物,階段性任務完成,就要停藥,讓子宮內膜穩定新生,若不當使用則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多或出血時間延長。

筆者曾遇過產後一週內,惡露排除順暢,僅服用一劑生化湯,又大出血、腹痛不已,或是月內連續服用誤作調補,也有經期服用後血崩的案例,詳查原因往往是把生化湯定位在家人或產後機構準備的「湯品」,而忽略了其功效禁忌與個別體質的偏性。

俗話說「人參殺人無罪,大黃救命無功」,任何補藥與瀉藥本身是無罪的,遵守正確的用藥指引才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。


結語


姊生的是愛,化的是礙。
To drink, or not to drinkThat is the question.


延伸參考




預約掛號